通政司接收的奏折,若不是紧急事,一般都是每天定时送到内廷司礼监,由司礼监太监分门别类整理后,分出轻重缓急,再呈送到皇上的御案,等待皇上批阅。
韩非见今天的奏折送过来了,便吩咐当值太监把地图收起来,顺手拿起一奏折翻阅,然而才看了几行字,又扔下奏折,皱起了眉头。原因无二,这又是一份奏请皇上立太子的折子。
大明立国后,韩非尽管有了几个儿子,但并没有立下太子,当时也有大臣劝说早立太子,不过韩非以皇子都还年幼为由推脱了。当时情况也确实如此,最大的皇子也不到十岁,皇后张婉仪的儿子更是连五岁都不到,所以大臣们的情绪还不激烈。
随后的十年来,时不时还有大臣劝立太子的声音,特别是到了最近,皇子们逐渐长成了,年长的皇子已经接近二十岁,嫡长子也有十五岁,朝臣中立太子的呼声越来越强烈。韩非能够理解朝臣们的心情,大明有了储君,确实能让朝政更加稳固,这也是大臣们忠心的体现。
韩非何尝不想到这一点,但是太子的名位是一把双刃剑,早早确立了,固然能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,却也让太子过早成了众矢之的,成了各方阴谋诡计的对象。他爱每一个孩子,不想因此让心智还不成熟的孩子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。
按照正常礼制,太子的人选应该从皇后的儿子中挑选,如今皇后有三个儿子,这就存在了竞争。还有一点,韩非还未当上皇帝之前,就曾立下家规,韩家的子孙不分嫡庶一视同仁,后来也确实这么做的,所有的皇子皇女们,不管他们的母妃是什么身份,都接受了相同的教育,享受到的待遇也基本一样,韩非对每个孩子的要求也基本一致。这就形成了一种观点,庶出皇子也不是没有成为太子的可能。
基于这一点,所有皇子以及他们的母妃们,要说没有争取太子的期望,那是不可能的。皇宫大内素来是权力斗争的漩涡中心,尽管在韩非严厉压制下,后妃们表面上一团和气,背地里必然搞些动作为自己儿子造势,特别是皇宫里同时存在多个强势嫔妃的情况下。
皇后张婉仪具有天然优势地位,同时又是前朝公主,能够吸引一大批前朝同情者的支持;皇贵妃薛宝琴、贵妃薛宝钗姐妹组合的能量同样巨大,而且还有外戚薛家的强大外援,最主要的,皇上韩非对皇贵妃薛宝琴的感情也是众皇妃中最深的,她们的儿子谁敢说没有胜出的可能性?
另外,贤妃杜兰有外戚杜家这个强援,庄妃王若兰有王家的支持,敬妃柳如是的能量更是不可低估,未进宫前就凭借韩家产业实质上的掌门人拉拢强大的人脉。也就是说,这些后宫嫔妃们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,激发的能量足够搅得翻天覆地。
当然,太子的最终归属人选,决定权在身为大明皇上的韩非手中,韩非到底是如何想的,没有人知道。其实,韩非何尝不知道当前局面,所以在作出最终决定前,慎之又慎。
在当前后宫嫔妃强人太多的局面下,最佳破解之道就是遵循历朝礼制,选择嫡长子为太子,如此一来,其他人也无话可说。韩非内心也有此打算,不过,嫡长子年龄还不大,心智方面都还不成熟,他又担心仓促作出决定,若是选了一个愚蠢的儿子,就毁了大明江山社稷。
如今嫡长子已经十五岁了,韩非观察下来,嫡长子各方面都还比较优秀,有贤明君主的潜质,韩非考虑再三,可以立为太子放在身边亲自训练了。但对其他几个年长的皇子如何安排,韩非却一时难以决断。
平心而论,韩非的几个儿子都非常有才干,特别是长子虎儿更是显示出了优异的军事天赋,若是就这么闲散在京城,太屈才了。当然,分封番王国的制度,韩非是不愿重启的,他不想给后世之君埋下隐患。
韩非沉思了,拿起一幅世界地图,起身赶往坤宁宫。
坤宁宫是皇后张婉仪的寝宫,太监宫女们见皇帝韩非来了,正要叫喊,被韩非摆手阻止了。